天劍數據

民調議題排名

1. 選民對罷免原因的看法

2. 罷免案的發起動機

3. 罷免案對選區的影響

4. 選民對罷免案的資訊來源

5. 罷免案的社會影響

影響力事件排名

  1. 1. 2025年1月31日,針對民進黨立委蘇巧慧、秘書長林右昌近期頻繁在新北市參拜廟宇,劉和然表示樂見大家關心新北,希望新北愈來愈好
  2. 2. 2023年10月26日,羅智強呼籲總統參選人記住有六成以上民意希望政黨輪替,避免台灣走上烏克蘭或以巴戰爭的道路。
  3. 3. 2025年3月20日,劉和然正式成立個人臉書粉絲專頁,首篇貼文寫道:「我準備好了!!備戰世壯運!」,引發外界關注與討論
  4. 4. 罷免吳沛憶「死亡連署人逾百」 議員劉耀仁告發罷團偽造文書| Watch
  5. 5. 2025年2月19日,許智傑在臉書指控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曾在美國加州置產,質疑其對高雄的承諾。柯志恩隨後回應,表示已於2023年賣掉美國房產,並在高雄置產,以展現深耕高雄的決心

關鍵評論

台灣的民主韌性與挑戰

台灣的民主韌性與挑戰

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充滿韌性,從威權走向民主,經歷多次政黨輪替,展現了成熟的公民社會。然而,台灣的民主也面臨諸多挑戰,包括中國的威脅、內部政治對立、以及假訊息的擴散。如何強化台灣的民主韌性,深化民主價值,是台灣社會必須持續努力的方向。

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

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

美國總統大選不僅影響美國內政,也牽動全球局勢。美國的對外政策、貿易政策、以及在國際組織中的角色,都將對世界各國產生重大影響。台灣作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夥伴,也密切關注美國大選的結果,並評估其對台美關係的可能影響。

中國的崛起與區域安全

中國的崛起與區域安全

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,也帶來了區域安全的新挑戰。中國在南海的擴張、對台灣的軍事威脅、以及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,都引發了周邊國家的擔憂。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,維護區域和平穩定,是各國共同的課題。

氣候變遷的政治角力

氣候變遷的政治角力

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挑戰,需要各國共同合作應對。然而,氣候變遷議題也成為各國政治角力的場域。各國在減碳目標、能源轉型、以及氣候援助等議題上存在分歧,影響了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。如何凝聚共識,加強合作,是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。

科技發展與隱私權

科技發展與隱私權

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便利,但也引發了隱私權的擔憂。人工智慧、大數據、以及生物科技等新興科技,可能被用於監控人民、侵犯隱私。如何在科技發展與隱私權保護之間取得平衡,是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。

貧富差距與社會正義

貧富差距與社會正義

貧富差距擴大是許多國家面臨的社會問題,也引發了社會正義的討論。如何透過稅收、社會福利、以及教育等政策,縮小貧富差距,促進社會公平,是各國政府必須重視的議題。

全球疫情與國際合作

全球疫情與國際合作

新冠疫情凸顯了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脆弱性,也暴露了國際合作的不足。如何加強全球衛生治理,建立更有效的疫情應對機制,是各國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。

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

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

能源轉型是全球趨勢,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再生能源,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。然而,能源轉型也帶來經濟發展的挑戰,如何在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,是各國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。